返回第119章  无字惊鸿首页

关灯 护眼     字体: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不睦?”

&esp;&esp;长平之战若非廉颇被换下,秦国又秘密将将领换成白起,以我之长攻彼之短,也不会打出那么亮眼的战绩。

&esp;&esp;赵孝成王因为急于求成中了秦人这一计谋,之后赵王痛定思痛,重新请回了廉颇。

&esp;&esp;虽然廉颇在围攻邯郸的战役里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,但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廉颇的问题。毕竟赵国前两年才死了四十万男丁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没兵光有将怎么打?

&esp;&esp;公子政听闻过廉颇的本事之后,不理解赵孝成王到底怎么想的。

&esp;&esp;他皱着小眉头:

&esp;&esp;“长平之战时廉颇坚守不出,他那么会打仗,他不出去那就由着他。赵王又不会打仗,胡乱插手什么?”

&esp;&esp;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,自己不懂就老老实实待着,别指手画脚。将军避战,必然有他自己的道理,总比你个外行懂。

&esp;&esp;“还有,秦人说自己最怕赵括,赵王就信了。敌人的话他也信,他是傻子吗?”

&esp;&esp;三四岁的小孩子都知道,敌人的话不可信,至少不如自家人的话可信。当时赵王要换将,连赵括的母亲都说赵括不行,赵王却不听,简直亲疏不分。

&esp;&esp;扶苏就笑了一声。

&esp;&esp;公子政不解地歪头:

&esp;&esp;“阿苏在笑什么?”

&esp;&esp;扶苏和他贴贴:

&esp;&esp;“我在笑阿父太看得起那些大人了,正因他们是成年人,才不如小孩子纯粹啊!”

&esp;&esp;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复杂的,所以他们不会完全遵循亲疏远近的分别,也不会单纯看一个人的能力就相信他的本领。

&esp;&esp;赵王当时想的大约是“廉颇避战不出,有拥兵自重的嫌疑,不可任用”,“赵母一介妇人懂什么带兵打仗,她说赵括不行就不行了?”。

&esp;&esp;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,因为赵国败了,因为事情有定论了,所以谁都能说一句“廉颇肯定没有反心”和“赵括一看就不行”。

&esp;&esp;但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,赵王无论做出什么选择,在他自己的视角里都是在赌。

&esp;&esp;赵王凭什么认定廉颇绝对忠心呢?他又不是廉颇肚子里的蛔虫,无法确定廉颇的心思。

&esp;&esp;说来说去,就是赵王他识人之明差一点而已。而这个能力,本身门槛就很高,不懂识人的君主太多了。

&esp;&esp;有些人甚至早年英明的时候擅识人,等晚年昏聩了,也会犯这样的错误。

&esp;&esp;扶苏扭头与父亲感慨:

&esp;&esp;“阿父真是从来都没变过,后来任用王翦将军他们的时候,也是全权放手。”

&esp;&esp;彻底做到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。

&esp;&esp;可惜,其他君王没这个魄力。

&esp;&esp;始皇骄矜地扬了扬下巴:

&esp;&esp;“他们如何能与朕比?”

&esp;&esp;公子政扯了扯扶苏的衣袖:

&esp;&esp;“阿苏,你还没说,赵国太子缘何与廉颇关系不睦。”

&esp;&esp;扶苏就问他:

&esp;&esp;“小阿父可曾听过负荆请罪的故事?”

&esp;&esp;公子政点了点头:

&esp;&esp;“昭襄王邀请先赵王会盟言和,期间廉颇与蔺相如二人,一个击退秦军、陈兵边境威慑秦国,另一个在会盟时智计周旋、替赵国挽回了声誉,都居功甚伟。”

&esp;&esp;会盟的时候昭襄王各种刁难赵王,险些令赵王颜面尽失。若无蔺相如,如今赵国已经成为七国笑柄了。

&esp;&esp;“但先赵王归国后论功行赏时,廉颇却因不满蔺相如的官位升得比他高,放下话说蔺相如区区平民,不配在他之上。若他以后遇到蔺相如,必然要羞辱对方。”

&esp;&esp;后来蔺相如为了大局计,主动避让,不与廉颇争锋。免得秦国知道他们将相不和,借此针对赵国。

&esp;&esp;“后来廉颇听闻了蔺相如的一片苦心,便主动脱去上衣、背负荆条,向蔺相如请罪,两人重归于好。”

&esp;&esp;扶苏就问小公子:

&esp;&esp;“难道小阿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,只看到了蔺相如的宽仁吗?”

&esp;&esp;公子政一下子被点醒了:

&esp;&esp;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