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章 宋公子晏
干的入籍名册,她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。
这不是冰冷的數字,每一个名字背后,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一个具有思想、情感、创造力的人。
能让他们在这乱世中找到一个可以遮风挡雪的屋檐,获得一份安稳,这或许就是她穿越而来,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。
如此一项伟大的工程,她在心里默默地想,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。
[屋舍]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城内不断冒出,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木材告急。
为了建造房屋和烧火取暖,长城沿线附近,能砍伐的大型树木、枯树,几乎都被砍伐殆尽。
光秃秃的原野在白雪的覆盖下,更显萧瑟。
至于谢乔之前用神奇土壤种下的松树种子,如今才刚刚从土壤里探出纤细的嫩芽,距离长成可用之材,少说也得四五年光景。远水解不了近渴。
谢乔将目光投向了【舆图】,最終停留在了两个地方:
北面,是巍峨险峻的北塞山。
南面,则是连绵不绝、雪峰皑皑的祁连山脉。
谢乔的记忆库清晰地告诉她,那里山高林密,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。
但是有一个问题,生态破坏:大规模的砍伐,无疑会像一把利斧,劈开群山的绿色外衣,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。
但她深知,比起遥远的生态平衡,眼前數万在冰雪中瑟瑟发抖的生命,才是她必须优先守护的存在。权衡不难。
人,必须先活下去。谢乔在心中默念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。
传令下去,组织人手,即刻前往北塞山与祁连山采伐木材。务必带足工具,做好万全的御寒准備,山路湿滑,风雪酷烈,安全第一。谢乔对身边的亲卫下令。
如今大西凉最不缺的,便是劳动力。
那些归附的黄巾旧部和流民,在得到基本的温饱和住所后,爆发出了惊人的劳动热情。
第二日黎明,北塞山脚,数千名壮劳力已集结完毕。
他们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瞬间凝结成霜,挂在胡须和眉毛上。这些自愿报名的伐木工,有黄巾旧部,也有长城内的军户,他们脚上绑着防滑的草绳,腰间别着斧鋸,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。
主公有令,安全第一,协同互助!传令兵骑着马匹,声音穿透风雪,天黑前必须下山!
队伍出发,如一条黑色长龙,蜿蜒爬向渐渐被白雪覆盖的山腰。领队的是几个本地原住民,他们熟悉每一条隐秘的山路。
最前面的汉子用长棍探路,后面的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,即便如此,仍不时有人滑倒,又被同伴拉起。
到达预定林区时,天光已亮。这片林子在雪中静默矗立,树冠上压着积雪,像一群披着白袍的巨人。
众人按照预定的计划,迅速分成小队:斧手在前,鋸工在后,拖运者准備绳索。
随着第一声斧头砍入树干的声音响起,寂静的山林顿时沸腾起来。
斧手喊着号子,斧刃劈入冻硬的木材,震得虎口发麻。起初几斧只能在树干表皮留下浅痕,但随着持续击打同一位置,木屑終于开始飞溅。
锯工两人一组,拉动大锯,锯条与木头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,混合着喘息声在山林间回荡。
正午时分,众人席地而坐,就着雪水啃食随身携带的干粮。
负责运输的壮汉行动起来,用绳索将木材捆扎成筏,十几人一组拖着往山下走。陡峭处,前面的人用肩膀顶住木筏,后面的人拽着绳索慢慢放。
他们将运下来的木材推上冰面,顺着天然的坡度滑向山脚。
优质木材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五大军户聚落,再被谢乔和谢均通过系统,建造为崭新舒适的新居。
与此同时的榆安,被谢乔委以重任,负责后勤调度的張宝,正式开始了他的工作。
他从谢均手中接过了一部分职责,虽然内心对于这位明主看重俗务仍有些微的不解,但更多的是被信任的振奋。
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,是给已经入住[屋舍]的每家每户,按人头定量分配过冬的煤块。
当他亲自去查看煤炭的储备点时,着实吃了一惊。
只见空地上堆放着一座座乌黑发亮的煤山,其数量之巨,远超他的想象。要知道,此前他也仅在官府的熔炉中才见过这些能彻夜燃烧的煤块,足见其稀缺程度。
分发煤块的工作虽然繁琐,需要仔细核对户籍、人口,确保公平,但張宝却做得一丝不苟,井井有条。
这本就是他过去在太平道中极为擅长的事情,如今重操旧业,竟有种得心应手的熟悉感。
看着百姓领到煤块时那感激的神情,他心中也升起一股踏实的满足感。
紧接着,張宝开始接手食物的分配。
有了管理煤炭的经验,他对食物的分配流程更加熟悉。
谢均告诉他,粮草都储备在榆安县府的[大仓]中,有他们这段时间自己种植、牧养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