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宋公子晏
记录得明明白白整整齐齐,寻不出丝毫可以指摘的含糊之處。
这一个月,客棧的生意确实兴隆,人来人往,记录密密麻麻,入住和退房的条目占据了账簿的大多数篇幅,记录着从昂贵的甲字号房、舒适的乙字号房,普通的丙字房,乃至仅供歇脚的丁字房通铺的所有流水。
其次便是酒水饭菜的收入,虽然单笔看来零散,但汇聚起来亦是可观数目。
从一碗简单的阳春面,到招待数位客人的席面,都一一清晰列出。
此處,谢乔指着一条记录问道,十二日午时,六碗阳春面,二十四文。怎么比其他日子的阳春面贵了?
邹兰不慌不忙地解释:那日是城里赶集的日子,来的客人多,面也涨价了。我们进的成本高,自然卖价也就高了些。
谢乔满意地点点头,继续往后翻。
进项之后,是支出。
首先映入眼帘的,便是最大的一笔固定支出月租。
这是客栈每月需按时交给这处铺面房东的租金,八百文。
紧随其后,是几行并列的条目,详细记录着店里几位伙计、后厨的师傅以及打杂帮工的月錢。
每个名字后面都缀着各自应得的工食银钱,数目虽不算太大,却是维持这家客栈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人力成本。
再往下翻阅,便是更为琐碎的每日流水开销记录。
采买米、面、油、盐等等,一项项列得分明。
购入当日新鲜的菜蔬鱼肉,补充燃烧的柴薪与炭火,确保后厨运转无碍。
甚至连修补被客人不慎碰坏的桌椅、更换磕了边角的碗碟这类零碎用度,都用更细密的小字一一录入。
账簿记录着日复一日的经营痕迹,虽显琐碎,却也无比真实地反映了客栈的日常。
账簿的最后几页,每月都单独列着一项市税。
朝廷定下的标准,依律十抽一,具体数额是根据当月总入项算出来的,一笔不多,一笔不少,是交给官府的规费。
梁国市曹征缴的税收,名义上需要上交中央朝廷,部分留作地方财政支出。
谢乔很清楚,这些钱,真交上去,最后必定是进了統治阶层的私人口袋,被肆意挥霍。
黄巾之后,烽烟四起,朝廷的政令难出雒阳。
但她也不能将梁国税收据为己有,否则会被系統打上【贪赃枉法】的标签。
不过,她完全可以拖延,延迟上交,一拖再拖。
毕竟很多地方郡国都是这么干的,否则割据一方的诸侯哪来的钱粮招兵买马?
先拖着,看看未来的风声再说。
谢乔的目光在几个关键的汇总数字上稍作停留。
总进项、总支出、以及最后的结余。
这个数字,就是这个月实实在在的利润。
谢乔心中升起一股踏实感。第一家商铺的第一笔分红,比预想的还要丰厚。
合上账簿,谢乔肯定地看向邹兰:掌柜的,没有问题。
闻言,邹兰立马取出一个提前准备好的木匣子,双手奉上,随着她的动作,里面发出一阵悦耳的铜钱碰撞声,沉甸甸的。
这是这个月的分红,除去各项开支,客栈净赚七千三百四十二钱,按约定,乔先生占四五成,共计三千六百七十一钱,请您点点。
谢乔接过了颇有分量的钱匣子,一打开,一股铜钱特有的气味混杂着些微的汗渍味儿扑面而来。里面是码放得还算整齐的铜钱串,大部分是黄澄澄的新铜钱,间或夹杂着些许磨损发乌的旧币。
谢乔淡淡一笑,盖上匣子,示意伙计收下。
三萬钱的本金,第一个月便有如此进账,确实喜人。
照这个势头,回本之日可期,之后便是纯粹的盈利。
谢乔面上不动声色,心中却意念驱动。匣中瞬间一轻,里面的铜钱凭空消失。
与此同时,她眼前弹出系統界面,代表财富的数字轻轻跳动了一下,最终定格。
[余额:三百零七金七千六百钱]
萬钱等于一金,她的账户总余额达到了三百余万钱。
要知道,这家福安客栈只是她产业当中的极小一部分,在睢阳城,她共计入股了十七家客栈。
有寻常巷陌里的小门脸,也有东市附近那两家大客栈。
除客栈外的城中的酒家、食肆,也是她重点投资的产业。还有东市的一些出售稀奇商品的摊位,则是她的全资产
业,净利润都到了她的手中。
但这些钱还不够,未来,她要暴兵,要疯狂建筑,要集中力量干大事,钱自然是囤得越多越好。
养军队,尤其是养通过系統招募的精锐部曲,光靠梁国这一郡之地的营生,是远远不够的。
以招募一支[西凉弓骑1级]为例,满编八骑,招募费用为500文。
这还仅仅是开始,维持这支八人小队,每月还需固定支出三千文钱作为军费。